1、1.糜烂型:发生在第三、四趾之间,第四、五趾之间。脚趾刚开始湿的时候,泡着白色或小水泡。干燥脱皮时,脱屑处湿漉漉的,发红,发痒,易继发感染。
2、2.水疱型:发生在脚的边缘。开始是全壁厚的小水泡,有的可以融合成大水泡。水泡液是透明的,周围没有腮红。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后继发感染导致丹毒、淋巴管炎。
3、3.角质化型:发生在脚后跟。主要表现为皮肤厚而干,角化,脱屑,瘙痒,易皲裂。此型无水疱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因此,边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穿抗菌袜子。
【资料图】
4、那些具有航天品质的,比如澳洲的2xu抗菌袜,可以完全除臭,长期穿着可以避免脚气的困扰。
5、小檗是维生素B1缺乏,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水肿、浆液性渗出。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多发生在以精米为主食的地区。其症状是多发性神经炎、厌食和便秘。
6、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称为脚气病心脏病;还有水肿、浆液性渗出,常见于脚踝,然后发展到膝盖、大腿、全身。严重者可出现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7、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粗粮、豆类、瘦肉等食物中。体内一般不缺。但如果长期吃精米、淘米,会造成维生素B1缺乏。因为维生素B1缺乏与脚气病无关,
8、所以老方的脚气在服药后自然没有好转。
9、1.婴儿脚气的发病往往很突然,有神经系统症状者称为脑型;突发心力衰竭的人就满足了。大龄儿童的症状与成人相似,主要是水肿和多发性神经炎。年龄较大的末梢神经炎患儿下蹲时站立困难,膝反射消失,腓肠肌受挤压。
10、2、经常疲劳、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并伴有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迟缓。早期可出现下肢踝部水肿,甚至扩展至全身,或伴有心包、胸腹腔积液。
11、3、往往先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尖叫,甚至失音,然后神情冷漠、反应迟钝、喂奶咳嗽、嗜睡,甚至昏迷抽搐。有时昏迷抽搐会突然发生。
12、4、经常突发心力衰竭,宝宝烦躁不安、尖叫、咳嗽、气短、出冷汗、嘴唇(脚趾)发青。
13、5、孕妇缺乏维生素B1,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表现为哭闹无力、无精打采、吮吸力弱、浮肿嗜睡。治疗脚气,首先要纠正病因,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粗粮)。同时,维生素B1可以被收回,
14、每次5-10mg,每日3次。严重者应进行肌肉注射,并补充足量的其他B族维生素。
15、(1)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损害称为干性脚气病。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典型特征是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的对称性增加。发病通常从远端肢体开始,
16、上肢以下肢多见,可有灼痛感或异样感,呈袜状分布,并逐渐向四肢近端发展。原来过敏的部位逐渐变得迟钝,甚至疼痛、温热感、震动感依次消失。伴随着肌肉力量下降,肌肉酸痛,尤其是腓肠肌,上下楼梯困难。然后脚和脚趾下垂,
17、肌肉挛缩,卧床不起。
18、少数反射,如肌腱和膝盖,在初期是亢进的,但一般在后期都减少或消失,有些患者治愈后反射仍不能完全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累及迷走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听神经、喉返神经和膈神经。
19、表现为Wenicke-Korsakoff综合征。症状包括呕吐,眼球震颤(水平多于垂直震颤),眼肌麻痹,发热,共济失调,神志变化,进而昏迷,亦可伴有记忆缺失,学习能力下降及虚构症等。
20、(二)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称为湿性脚气病(wet beriberi)。表现为心脏扩大,周围血管扩张,静息时心动过速,气促,胸痛,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急性心力衰竭,往往突然发生,病情危急,
21、呼吸极度困难,心率加速,心浊音界向二侧明显扩大,心音呈钟摆音,心前区有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动脉压稍低,脉压差大,静脉压显著升高,颈及股动脉搏动增强。肝脏肿大,全身浮肿,少尿。
22、心电图示心动过速,P-R间期缩短,T波双相或倒置,低电压,Q-T间期延长。舍著选婴幼患儿以心脏累及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烦躁不安,失眠,发展迅速可致角弓反张,抽搐,心力衰竭,可致死亡。
23、患儿母亲常系隐性或有临床表现的脚气病患者。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