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资料图片)
近日,有女子发布视频,讲述自己五一假期乘坐高铁时,被后座熊孩子多次撞椅背,尝试制止却被熊孩子家人辱骂掌掴的经历。(详见5月4日极目新闻)
冲突现场
高铁车厢是行走的公共场所,也是展示文明形象的窗口。家长带孩子乘坐高铁,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的示范。当年幼无知的孩子做出不文明行为,干扰其他乘客正常休息时,家长毫无疑问要制止,进而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错误,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更不能抱着“护犊子”的心态,对其他乘客的劝阻置若罔闻,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女子发布的视频显示,其五一假期乘坐高铁时,被后座熊孩子多次撞椅背,自己尝试制止却被熊孩子家人辱骂掌掴,确实令人愤懑。如果说孩子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控能力,做出一些出格行为可以得到原谅和宽容,那么,家长的一系列操作理当受到谴责或处罚。
“熊孩子”的行为是持续性的,和孩子一起乘高铁的父母不会看不见、听不到。即便是如此出格的行为,负有监护职责的家长对前排乘客的制止不接受,甚至口出恶言,伸手掌掴,真是“霸气”外露,“熊”到毫无秩序意识和边界意识。
“熊孩子”屡惹事端,家长却不管不问,一味纵容或包庇,而不立即纠偏矫正,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滋生一种侥幸心理,甚至将“错事当好事”的念头,后边的日子就可能闯更多祸!如此,极有可能毁掉孩子,让“熊”孩子一路熊着走下去,最终尝到苦果时,家长自然悔之晚矣。
无论是面对孩子无端生事而无动于衷的父母,还是面对旁人劝诫反目成仇的家长,从家长的监护职责履行方面看,都是不称职的。“父母在孩子眼里什么样,孩子往往会是会什么样”——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可塑性非常强,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做出正确的“姿势”,对于孩子一生而言,都会带来灾难性影响。
“有小孩并不代表有理”“三个人对付一个人”“当着孩子的面这么吵”……现场调解的东北大哥的话之所以赢得乘客掌声,道理不言而喻。两年前,江苏宿迁一名“熊”孩子用家里的墨水,一挥一洒,将整栋楼都染了个遍。之后家长反应堪称“教科书”式:挨家挨户道歉,找保洁清理楼外墙等。同时,家长还让孩子站在大太阳下,看着墙一点点擦干净……孩子家长的操作,让全网点赞。为何?家长没有无原则地庇护孩子,对孩子惹的祸有担当,以自己的行动弥补了孩子的过失,而且还让烈日暴晒下的孩子产生很强震撼,孩子怎会不接受这次教训呢?
毋庸置疑,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实在是一种智慧,要把握一个科学尺度,更需要合理的“姿势”。
皖中评评论员 樊树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