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挖掘城镇化内需潜力,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做强中心、带动周边、辐射乡村,不断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全省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推进“3个100万”;大力推进城镇“四改”,加快完善城镇污水、垃圾、燃气等设施;奋力发展城镇经济;城镇品质持续提升,承载能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杨凯代表
“三都水族文化遗产丰厚,有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等国家级非遗5项,是水族群众的大本营、聚集区和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全国人大代表,三都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凯说,近年来,三都自治县依托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山地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三都森林覆盖率达72.47%,享有“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森林氧吧”等美誉。在城镇化建设中,三都充分挖掘以水族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水族元素融入城镇建设内容,凸显出独具水族文化特色城镇的建筑风格。
三都秉持着生态宜居、山水人文的发展思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努力打造生态、绿色、和谐、宜居的城镇。2021年、2022年连续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三都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各类产业,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县城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县城区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激发城镇消费活力。2022年新增经营主体5419户,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庞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城镇周边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着力引进龙头企业项目,开发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近就业,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28700元提高到38026元。
为解决5万余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体就近就业问题,三都整合安置点商业门面资源,发展电子配件、服饰生产、餐饮、家政、仓储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满足群众就业需求。同时,通过引导劳务输出、培育扶贫车间、扶持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等多种方式,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增加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有效提高了移民人口市民化程度。
提质扩容实现水乡精彩蝶变。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以人为本。三都按照“做优中心,推进西进、南拓、东控、北改”发展规划,优化县城区布局,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中心城区以补齐基础短板、优化公共服务为主;西边开发建设新城新区,扩展5万人以上新市民的就业生活空间;南部规划沿圣山大道打造城市旅游经济带;东面开发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传统村落,提升生态旅游功能;北向强化门户枢纽作用,提升区域协同能力,构建大城镇路网格局,为城镇居住环境提质增效。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五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内容,感到振奋人心。”杨凯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部署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地特色旅游城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编辑 胡锐
二审 黄国平
三审 田旻佳
关键词: